二一组卷网 - 初中试卷 - 七年级下学期试卷

浙江省初中名校发展共同体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七年级语文试卷

二一组卷 日期:2025-04-28 类型:语文期中考试 年级:七年级下学期 浏览:4
【活动一:饱览“雅趣语文”风采】
  • 【开场】请你将活动开场白补充完整。

    各位同学,欢迎走进“雅趣语文”!语文不仅是课本上的横竖撇捺,更是流____ (tǎng)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。我们以文字为桥梁,让(péng)____湃的诗意长河漫过心扉。那些在纸页间沥尽心血(A.xuèB. xiě)的先贤,用笔墨拨开蒙昧(A. mèi B. wèi) 的迷雾,让《诗经》的露珠浸润千年,用《史记》的烽火照亮长夜。典籍中有诸葛亮“【甲】鞠躬尽萃、死而后已”的爱国情怀,有李白“仰天大笑出门去”的豪迈气魄,还有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的(huò)____达胸襟......我们的民族在时光中淬炼出坚韧的筋骨。请让诗意的羽翼掠过试卷的边角,在墨香浸润的天地间,与五千年的文心同频共振。【乙】只要我们从中滋养自己、汲取养分,就一定能走向幸福的未来!现在,让我们共同开启这场充满雅趣的语文盛宾!

  • 品雅诗】小组以“古人情怀”为主题整理了古诗,请你完成。

    古人情怀

    古诗文名句整理

    评点

    出处

    闲情雅趣

    _____,_____

    明月相伴,自得其乐。

    《竹里馆》

    杨花榆荚无才思,_____ 

    _____

    《晚春》

    _____

    此夜曲中闻折柳,_____

    以曲为媒,勾人情思

    《春夜洛城闻笛》

    _____,凭君传语报平安。

    语传平安,思念万千。

    《逢入京使》

    爱国情怀

    _____,_____

    忍受严寒,艰苦生活。

    《木兰诗》

  • 【赏雅字】小组搜集了两幅书法作品,请你选一幅挂在教室,结合内容和字体特征阐述理由。

  • 【对雅联】小文为本次活动写了一副对联,请你选出下联。

    上联:书香承雅韵,开卷犹闻珠玉落。

    下联:____。

    A. 墨意绘丹青,挥毫似见云霞飞。 B. 戏语生春风,三尺讲台照前路。 C. 奇文融朗月,纸笺翰墨润心田。
【活动二:欣赏“杰出人物”风度】
  • 阅读

    黄旭华

    张来

        1926年生于广东汕尾的黄旭华,是在炮火声中长大的。

        七七事变爆发,全面抗战拉开序幕之时,正值黄旭华小学毕业。1938年春天,他在飞机的轰鸣中前往汕头聿怀中学念书。到了1940年的夏天,掌怀几经搬迁。为了读完高中,黄旭华在广东、广西、贵州、重庆辗转6年之久。直到1945年,他才藉由重庆的特设大学先修班过渡,成功报考了国立交通大学造船系,最终来到上海求学。

        黄旭华选择的道路,和当时千千万万的有志青年一样:增强国力,让外敌不敢来犯。

        1945年8月,日本无条件投降。9月,黄旭华开启了大学生涯。在大学里,他兼顾造船学业的同时,一路学习革命理论,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同年大学毕业。在组织的分配下,工作几经调动,还出国远赴东德考察造船情况。

        1954年,黄旭华转入船舶工业管理局设计二处扫雷艇与猜潜艇科,参与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的任务。

        1958年8月,黄旭华被选中参加研制导弹核潜艇工程。

        报到后,时任支部书记曹磊对他说:“这个工作领域进去了就出不来,干一辈子,犯了错误也出不来。要当一辈子无名英雄,不出名。”他问黄旭华能否承受?

        黄旭华说:“我能够承受得了。参加核潜艇工作,我就像核潜艇一样,潜在水底下,我不希望出名。”彼时国内无图纸、无技术、无外援,研究组面临的却是一个集海底核电站、海底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。一对外交官夫妇回国,从国外带回一只乔治·华盛顿号弹道核子潜艇模型玩具,作为礼物送给自己的孩子。无独有偶,一个外事代表团在香港商店也购回了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。这两只玩具,对于核潜艇总体研究所而言,如天降至宝。他们将玩具大卸八块、反复研究,验证了自己的设计思路。在没有任何先进仪器仪表的情况下,第一艘核潜艇的施工和设备安装过程中,为了控制每一台配套设备、每一根管道和电缆的体积和配重,黄旭华和设计师们用的是最土的工具:磅、算盘、皮尺。

        就是在这样的“一穷二白”之下,1974年8月1日,我国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(091型核潜艇首艇)被命名为“长征1号”,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,开始服役。

        核潜艇研制完成后,水下长航试验和最大自持力航行试验陆续成功,最后的挑战是极限深潜试验。

        早在1963年, 美国的核潜艇“长尾鲨”号就是在深潜试验时沉没,艇上100多名参试人员无一生还。黄旭华察觉到了大家内心的不安和恐慌:“作为核潜艇的总设计师,我对核潜艇的感情就像父亲对孩子一样,不仅疼爱,而且相信它的质量是过硬的。我要跟你们一起去深潜。”

        妻子李世英也鼓励他:“你是总师,必须为这条綎的安全负责,为100多名参试人员的生命安全负责,因此你必须下去。

        1988年4月29日上午9时许, 参与试验的“404艇”开始缓慢下潜。

        100米、200米、250米。

        到了280米,深海的巨大压强将潜艇外壳挤压出巨大的“咔哒”声响,震击着所有人的耳膜和心脏。同时,各舱室共计19处开始渗水,他们按照预案紧急修复。

        中午12时10分52秒, 深度计指向300米,“404艇”悬停——试脸,成功了。

        1988年9月,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成功,火箭精准溅落在预定海域,标志着中国国防尖端技术跃升到一个崭新水平。

        (选自《南风窗》,有删改)

【活动三:感受“微光人物”风范】
  • 阅读

    信客

    余秋雨

    早年在乡间,对外的通信往来主要依靠一种特殊职业的人:信客。

    山区外出谋生的人多了,少不了要带几封平安家信、带一点衣物食品的,方圆几十里又没有邮局,那就用得着信客了。信客要有一点文化,知道各大码头的情形,还要一副强健的筋骨,背得动重重的行李。

    信客为远行者们效力,自己却是最苦的远行者。一身破衣旧衫,满脸风尘,状如乞丐。

    没有信客,好多乡人就不会出远门了。在很长的时期中,信客沉重的脚步,是乡村和城市的纽带。

    村里原本有一个老信客,私自裁下顾客的一条窄窄的红绸扎礼品而失去信誉,悔恨地拿起那把剪红绸的剪刀直扎自己的手,转去荒野看坟场了,从此再也没有过村。

    “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,千万别学我。”老信客临走前交代一个落魄地从城里溜回来的年轻人。

    年轻信客上路后,工作实在太忙,路上花费的时间太多,一回家就忙着发散信、物,还要接收下次带出的东西。这一切都要他亲自在场,亲手查点,一去看老人,会叫别人苦等。

        只要信客一回村,他家里总是人头济济。多数都不是来收发信、物的,只是来看个热闹,看看各家的出门人出息如何,带来了什么希早物品。农民的眼光里,有羡慕,有嫉妒;比较得多了,也有轻蔑,有嘲笑。这些眼神,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,这些眼神,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

    闯荡都市的某个谋生者突然得了一场急病死了,这样的事在那样的年月经常发生。信客在都市同乡那里听到这个消息,就会匆匆赶去,代表家属乡亲料理后事、收拾遗物。回到乡间,他就挟上一把黑伞,伞柄朝前,朝死者家里走去。乡间报死讯的人都以倒扶黑伞为标记,乡人一看就知道,又有一个人客死他乡。来到死者家里,信客满脸威容,用一路上想了很久的委婉语气把是耗通报。可怜的家属会号淘大哭,会猝热香厥,他都不能离开,帮着安慰张罗。更会有一些农妇听了死讯一时性起,咬牙切齿地憎恨都市,憎恨外出,连带也憎恨信客,把他当作了死神冤鬼,大声讹斥,他也只能低眉顺眼、听之忍之、连声诺诺。

    下午,他又要把死者遗物送去,这件事情更有危难。农村妇女会把这堆简陋的遗物当作丈夫生命的代价,几乎没有一个相信只有这点点。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,信客浑身不自在,真像做错了什么事一般。他只好柔声地汇报在上海处置后事的情况,农村妇女完全不知道上海社会,提出的诘问每每使他无从回答。

        直到他流了几身汗,赔了许多罪,才满脸晦气地走出死者的家,他能不干这档子事吗?不能。说什么我也是同乡,能不尽一点乡情乡谊?老信客说过,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。做信客的,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,来回奔忙。四乡的外出谋生者,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,堆在他的肩上。

        常年风餐露宿,信客向乡亲们推说自己腿脚有病,不能再出远门。有亲人在外谋生的家属一时陷入恐慌,四处物色新信客,怎么也找不到。

        后来,小南货店门口挂出了一只绿色的邮箱,也办包里邮寄,这些乡村又与城市接通了血脉。

        (选自余秋雨《文化苦旅》,有删减)

  • 【名著阅读】阅读《骆驼祥子》选段,完成下面题目。

        他(祥子)的衣服早已湿透,全身没有一点干松的地方;隔着草帽,他的头发已经全湿。地上的水过了脚面,湿裤子裹住他的腿,上面的两直砸着他的头和背,横扫着他的脸。他不能抬头,不能睁眼,不能呼吸,不能迈步。他像要立定在水里,不知道哪是路,不晓得前后左右都有什么,只觉得透骨凉的水往身上各处浇。他什么也不知道了,只茫茫地觉得心里有点热气,耳边有一片声。他要把车放下,但是不知放在哪里好。想跑,水裹住他的腿。他就那么半死半活地,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。坐车的仿佛死在了车上,一声不出地任凭车夫在水里挣命。

【活动四:品味“超越时空”风姿】
  • 阅读

    【甲】

    《少年行》

    唐·王昌龄

    西陵侠年少,送客过长亭。

    青槐夹两路,白马如流星。

    闻道羽书急,单于寇井陉

    气高轻赴难,谁顾燕山铭

    【注释】①羽书:古代插有鸟羽的紧急军事文书。②井陉:地名,历代兵家必争之地。③燕山铭:指东汉窦宪破北匈奴,登燕然山刻石勒功。

    【乙】

        卖油翁释担而立,睨之久而不去。见其发矢十中八九,但微颔之。康肃问曰:“汝亦知射乎?吾射不亦精乎?”翁曰:“无他,但手熟尔。”

        (欧阳修《卖油翁》)

    【丙】

        甘凤池 , 少以勇闻。康熙中,力士张大义者慕其名,自济南来见。酒酣,命与凤池角,凤池辞,固强之。大义身长八尺有余,胫力强大,以铁裹拇 , 腾跃若风雨之骤至。凤池退而倚柱,侯其来,承以手,大义大呼扑。血满靴,解视,拇尽嵌铁中。即墨马玉麟长躯大腹以帛约身缘墙升木,捷于猿。客扬州巨贾家,凤池后至,居其上。玉麟不平,与角技,终日无胜负。明日又角,以骈指却之,玉麟扑地,惭遁。凤池尝语人曰:“吾力不逾中人,所以能胜人者,善借其力以制之耳。”

        (《清史稿·甘凤池》)

    【注释】①甘凤池:清代武术家,隐于市井;②胫力:小腿力量;③以铁裹拇:以至于可以用铁皮包裹住脚趾,拇:这里指脚的大指;④即墨:地名;⑤缘:沿着、顺着。

【活动五:书写“时代生活”风貌】
  • 阅读下面的文段,完成写作。

        苔花在石缝间绽放,用米粒般的花瓣丈量春天的壮美;流萤在夜空中闪烁,以微弱的光芒点亮夏夜的梦幻;蝉身于高枝上栖息,凭小巧的身躯守望盛夏的繁华......微小,并不意味着卑微。人生路上,总有一些人、景或物,给予我们或慰藉,或温暖,或启迪。他们是我们成长路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,是我们心中最亮的那颗星。

    任务

    具体内容

    任务一

    写写你身边凡人微光的故事

    任务二

    生活中的一些景或物,总能引发你的情思,请以此创作一篇文章。

    要求:自选一个任务,围绕中心,合理选材,标题自拟;不得套作、不得抄袭,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、校名、地名;自选文体,诗歌除外,不少于500字。